李骏扬老师是谁?
李骏扬,自动化学院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语言基础教学工作,目前主要承担吴健雄学院和自动化学院部分班级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李骏扬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两次获得校二等奖教金,2016年获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卓越九校联盟青年教师能力大赛二等奖,2017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2018年建设慕课《程序设计基础——发现计算之美》,2019年获得江苏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并获得中国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优秀在线开放课程。
李骏扬老师本学期教哪门课?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电类理工科院系,大学一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支撑着学生未来几乎所有课程中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的要求,也支撑着学生未来参与科学研究与工程挑战对程序设计的要求。
程序设计课程,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学习写代码,更是学习如何将科学、工程、数学的语言有效翻译成计算机逻辑的高阶思维过程。检验这门课程上得好不好,不是学生通过了怎样的考试或认证,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将计算机语言用于未来的科学与工程挑战!
李老师线上开课前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
线上教学,是挑战,更是契机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给我们教学诸多的挑战,然而,挑战总是和机遇相伴,怎样的机遇呢?当我们所有教的手段都看似受限的时候,就正是我们将教学的重心,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上来了!
正因为2月份网络上在线教学的各种“翻车”消息,才让我开始认真从容地思考,2月24日,东南大学开学了,若网络带宽受限,与学生交流不畅,教学应该怎么办?我还总结了大概四种在线教学的模式:慕课为主、直播为主、慕课与直播混合、其它自由模式。但是,我发现这些方式都顶不住网络的拥塞。原来,我们专注的方向错了,与其专注于将知识顺利地送达学生端,不如关注于学生学习的成效。因为,当你关注学,自然就不必介怀传统的“教”是否能在网络拥堵的情况下实时送达学生,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所有的教都化整为零,并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去跟踪学生的学。
(与同学交流讨论中)
在所有的问题展开之前,出发点,宗旨,依然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学的目标不是自己教得好不好,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
慕课,坚持、坚持!
设备准备:单反、小蜜蜂、光源...
慕课的制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先看看慕课拍摄的设备吧!
(慕课装备:两台同型号单反相机)
两台单反特意垂直同轴布置,这样录制视频时只要盯着一个镜头看就行了。我们对视频中人物眼睛的水平方向很敏感,但是对垂直方向并不敏感。两台相机的好处不仅仅是丰富画面,而是在你录制的时候,万一讲错了什么需要重讲,可以在后期自由的切换场景。
为了保证声音的质量,特意购买了小蜜蜂(就是顶在相机头上的那个有天线的黑疙瘩)来收声音;然后是灯光,一般家里面的灯光都是自上而下的,然而这样子并不适合拍摄,所以又重新购置了两个“光源”。
(餐厅改造的慕课拍摄现场,看到了两侧的平面光源了?怎么还有洗衣机?)
光源既要能起到补光的作用,还不能在电视机,以及眼镜片上留下反光,摆放的位置和角度极其苛刻。简单打理一下家里的场景,发现那个平时其实也用不太到的电视机,现在倒是派上大用场了。
还需要什么?一台可以手写的笔记本,两个可收缩的三脚架,几个备用手机支架,还有一堆充电器,以及保证所有设备可不充电工作24小时的电池与存储设备。
(各种电池、SD卡、固态硬盘)
还有能把大部分核心装备都收纳进去的大箱子。
(李老师曾经每天带着这个箱子在教学楼上课)
时间付出:制作24小时,网课10分钟
慕课拍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复现,由于在慕课中学生个性的碎片化的学习,使得慕课必须考虑如何在10分钟之内给予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足够的心理冲击,并能够将这些独立的点编制成网。因此,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重塑的过程。而以往在传统教学中受限的技术手段,现在都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让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可以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这一切的代价都是:时间。
拍摄只是第一步,然后你需要剪辑和后期制作。制作需要多少时间?粗略计算了一下,一个10分钟的视频后期制作之间大概在24小时!还是不睡觉的时间。因为我想把最好的、最清晰的讲解效果带给我的学生们。
(对视频的剪辑)
我们讲解的每一个10分钟视频,都是一个故事,都有前因后果,都有背后的规律和本质,而这就是在这个10分钟需要带给学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做?以后会怎样?这些规律和本质,往往是内在的、抽象的,不是单单靠语言就可以清晰表述的。因此,视频尽可能以可视直观的方式展现表面之下的本质,让理论清晰化,让动手能接地气。
(在代码中直观的看到背后的存储)
我们的目标就是学生学好,而不是这个知识点有多么的高深,因此在我的慕课当中配合了大量的动画演示。有老师问我动画怎么做的,1/3在Premiere,而更多的就是利用PowerPoint。
一个10分钟的视频,基本的步骤和大概耗时如下:
所以,坚持,坚持。
现在制作视频花费的时间,就是节约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是节约未来教学团队在课程准备上的时间。有空来中国大学慕课网站,看看我们的慕课《程序设计基础——发现计算之美》吧。
(进入中国大学慕课网站,搜索“程序设计基础”或“发现计算之美”)
(学生给予慕课的评价)
如何处理“碎片化”的教学?
碎片化绝不是自由化,而是多种教学方式多元组合,形成互补,形成技术容错。因此,李老师的方案是:慕课 + 直播 + 群交流。
慕课和群交流本身都是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慕课不是集中式的,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进行学习,因此网络拥堵对慕课的影响很有限。在慕课的学习中,尽管学习资源看似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却是学生自己可以把控的。
(在手机上看慕课《程序设计基础——发现计算之美》)
有了慕课,那为什么还要有在线直播呢?因为这是一种与学生情感上的同步。并且,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主动性,在慕课中,是教师觉得学生需要学什么讲什么,而在在线直播中,则是学生自己觉得需要学什么教师讲什么。
直播课,学生需要什么讲什么
课前调研
直播课首先做好课前调研。
(课前调查统计,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一台可手写的笔记本,一部手机,搞定直播)
至于老师自己要准备什么硬件设备,说实话我就一台笔记本一个手机,没有更多的直播设备了。手机是为了和慕课堂同步,不过鉴于慕课堂最近非常卡,效果不是太理想。所以慕课堂里要做的工作都让学生课前或课后完成,直播的时候就不“折腾”了。
和学生一起学习
在线教学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资料的准备。也许是没法临场发挥了,也许是教材缺失,你可能需要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学习材料。而对于计算机语言课程,我们尝试和学生一起共同去构建我们的学习资料。因为这门课程的学习资料网络上到处都是,只是分散而又庞杂,因此,如果每位同学只是搜集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每周发布2-3个小专题,大家竞争领任务,每人都写一篇,给其他所有的同学来共同阅读学习。虽然看上去每一个同学只解决了某一个小问题,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工程的世界里,没有哪一项技术是单独存在的。如果要深入分析某一个问题,一定会牵扯到方方面面。
所谓“教是两倍的学(Teaching is double learning)”,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收获。而且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的语言来给同龄的小伙伴们讲。来看看这一篇已经发布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的学生博客吧!
(学生博客,学习互助)
除了李骏扬老师外,自动化学院该课程主要的教学团队成员还包括自动化学院院长魏海坤,杨万扣老师、朱蔚萍老师,以及上学期授课的仰燕兰老师。从2011年到现在,这个教学团队为这门课程做了很多很多,这门课程也不断优化、完善。
作为教师,越多地看到学生的成长,越多地看到学生反馈的问题,就越知道教学工作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地专注于点点滴滴的细节。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在这门课程中都有收获,我们团队的老师们,我的同事们、朋友们都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李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