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校团委合作,开展战“疫”云讲演系列活动。首期邀请16位来自各院系的青年教师,以独特而专业的视角,为广大师生答疑解惑,共同战“疫”。3月19日晚9点,东南大学2020信仰公开课——战“疫”云讲演第十五讲开课,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研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王伟老师作为主讲人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建筑技术在战“疫”中的贡献与思考”的直播讲演。
首先,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建筑管理的思考。在建筑技术领域,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已经开始逐渐推广应用,再结合互联网和传感技术,使得建筑在运行和管理上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建筑内的运行状态参数、环境变化与人行为等信息感知更加精准。
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建筑人行为监测、管理与分析,已广范应用在办公、商业、医院和养老等建筑内。在疫情期间,建筑人行为管理,尤其是对疑似人员和确诊病人的隔离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的电子封条或电子门禁,将居家人员信息录入微处理单元,并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网络进行云平台和移动平台的预警监控,既可以了解居家隔离人群的状态,也可以提供智能与人性化地隔离手段和数字化疫情信息防控。
不仅仅是疫情期间,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人行为监测和建筑运维管理分析等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和加强建筑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也将是今后研究和发展(R&D)的重要趋势。
在建筑和社区弹性功能空间管理方面,随着建筑的使用者对功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价的节节攀升,以及人们的共享理念加深,弹性空间(flexible space)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弹性空间的定义之一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变化空间格局或布置,可以满足多功能需求的空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弹性空间的应用非常广泛。疫情期间,弹性空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不同程度的感染者进行分级管理,也对医疗资源的分层级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造和利用弹性空间就是在短时间满足低医疗强度医疗条件的有效措施。
尽管弹性空间的设计与利用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建筑、社区和城市中,弹性功能空间的建设和利用仍显不足。根据建筑和社区人行为规律和现实需求,在建筑和社区层级增加弹性空间结构,在城市尺度中尝试对建筑弹性空间进行评估,形成城市弹性/备用空间的数据资源,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活动空间,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用作特殊时期的备用空间,提高城市的空间韧性。
在建筑和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王老师介绍道,与建筑人行为密切相关的还有建筑环境监测和控制,也包括建筑外的城市环境等。这次疫情也使得人们对公共卫生和生活工作环境的健康更加重视。通过物联网-网络-可视化平台-建筑设备控制响应,使得建筑环境和人行为的监测更加便利、精准和可视化,也更有利于环境控制和建筑管理。结合GPS/北斗系统等定位工具和传感器技术,建立建筑外部的城市微生态环境移动监测方法体系,利用网络(Wi-Fi,4G/5G)进行实施回传数据,实现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同步动态监测,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环境的模式分析与预警机制,不仅可以反馈优化城市设计和规划,也有利于建立城市和建筑环境即时感知、影响评估、评价机制。
在互动问答环节,王老师为同学们居家隔离开展学术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当有同学问道,作为从湖北来江苏工作的老师,这次疫情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呢?王老师回答道,这次疫情有两个地方,他感觉比较触动,一个是来自组织的力量,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各级政府和组织的行动力保证了这次抗疫有效的遏制和缓解。在这次抗疫中全国各地在保障本省市的抗疫工作外,竭尽全力支援湖北,尤其是江苏的十三太保,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各种新闻在非常进展的战疫中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报道江苏十三太保支援湖北的事迹,让他有种来对了地方的感觉。除此之外,防疫期间,领导和朋友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令王老师非常的感动的。
在疫情当下,每一位师生作为千万心系疫情和国家的一员,或许不能如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那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和人民抵御这场灾难,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相信国家和组织的力量,相信专业的力量,以正能量以民族大爱共聚社会核心共识、放下不必的焦虑和不安,做好本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用自己专业所学所长,为国家、为社会、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同心抗“疫”,共克时艰,静盼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