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王秀槐老师来我校举办教学工作坊
发布时间:2016-12-03   作者:

2016年12月1-2日,台湾大学王秀槐老师应邀来我校举办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设计与讨论互动”为主题的教学工作坊,主要内容由 BOPPPS微格教学原理与演练”和课堂讨论互动体验设计 两大部分组成。我校3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工作坊学习。 

如何设计好课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呢?王秀槐老师在对教与学的关系、当今时代学生的特质、未来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等背景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亮出了有效教学的锦囊秘籍,即运用“BOPPPS”进行教学设计和如何让讨论“欲罢不能”。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BOPPPS有效教学”基本架构与原理。她从学生为什么“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引出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专注度落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老师提出了“采凤头策略吸引人;采猪肚策略,让学生参与;采豹尾策略有力的收尾。”也就是BOPPPS的几个模块:凤头B(Bridge in 暖身、导言),O(Objective or Outcomes 学习目标或结果),P(Pre-test 前测);猪肚P(Participation 参与式学习);豹尾P(Post-test 后测),S(Summary 摘要/总结)。对于这六个要素,王老师又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了讲解,列举了运用BOPPPS进行微格课程教学设计的丰富实例。  

“既在学中做,也在做中学”是本次工作坊的最大亮点。参加工作坊教师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制作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展示,其他教师根据王秀槐老师设计的“BOPPPS微型教案回馈单”进行互评,最后由王秀槐老师点评。通过教学实作演练,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分享,深化了对BOPPPS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运用。

下午,王老师进行了“有效讨论:如何让讨论欲罢不能”的互动教学方法讲解演示,首先,让老师们通过配对讨论,体验讨论的乐趣,引发讨论的意愿,即通过两人配对、四人一组等不同的配对讨论形式,让大家感受每一种讨论的利弊和适合的课堂形式。随后,王老师又让老师们体验了在分组讨论中不同的角色分工,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角色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和策略,用who、what、when、why等7个W针对讨论主题设置问题,并让每一组老师做出一个完整的课堂讨论设计。最后,王老师让组与组之间进行参观、点评和讨论,学习彼此的优秀,指出彼此不足,进行思想碰撞与融合。  

为期一天半的工作坊在“欲罢不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活动,王老师把自己总结的24字“箴言”送给老师们: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多法互用,相得益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程参加学习的老师表示此次教学工作坊非常有价值,通过学习BOPPPS教学设计和有效课堂讨论设计,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等方面收获颇丰。


(中心 陈绪赣 供稿)


附:BOPPPS介绍(节选)

BOPPPS 模块的基本概念,是将教学内容切割为一个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约莫 15 分钟,因为人的专注力大约只能维持 15 分钟。每个教学小单元内有其“起承转合”,所有小单元组合而成的单堂课程,亦遵循“起承转合”的脉络。BOPPPS 便是将课程依起承转合切分为六个阶段,依序为暖身/导言 (Bridge-in) 、学习目标身/结果 (Objective/Outcome)、先测 (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 (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 (Post-assessment) 、及摘要/总结 (Summary) 。


BOPPPS Step by Step  

  • 第一个阶段是暖身/导言 (Bridge-in) ,目的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专注在即将要介绍的内容。教师于此阶段可采用的授课策略包含:提供学习此课程的理由、重要性或共通性;叙述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者教师的个人经验;提出和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提供一个吸引人的引言或不寻常的事实;将接下来的内容与已经学过或未来要学的内容相连结。  

  • 第二阶段是学习目标/结果 (Objective/Outcome) ,由三个元素组成:认知 (cognitive)、情意(affective) 及技能 (psychomotor)。认知的内涵有要素、理论、观念;情意则包含态度、价值、信念、情绪;技能则为技巧跟表现。教师应清楚传达教学目标,如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价值,以及可习得之能力,让学生明确掌握学习的方向。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的叙述,包含:对象是谁 (who) 、将学到什么 (will do what)、在什么情况下 (under what condition) 及学得如何 (how well) 等组成要件。  

  • 第三阶段是在建立学习目标之后进行的先测 (Pre-assessment)。对教师而言,透过先测可了解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进而调整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对学生而言,可透过先测聚焦于特定目的,也可藉此向教师表达复习或澄清的需求。考试、作业,或者非正式提问,如开放式问题及脑力激荡,皆可达到先测的目的。  

  • 第四阶段为参与式学习 (Participatory Learning),分为两种类型,常见的一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一种则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为课堂内的参与积极度加温。常见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或者在讲课中停顿一下,让学生进行反思。此外,亦可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思考问题,或者设计模拟情境,将课堂参与者都拉入互动的情境中。  

  • 第五阶段课程进度告一段落后,则要进行后测 (Post-assessment),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是否达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课程老师内容,有不同的评量方式。若是知识理解型的课程,可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应用分析型的课程,则可请学生练习分析特定情境;技能传授的课程,可采用检核表,或请学生简单地展示所学;若是态度价值型的课程内容,则可请学生填写态度量表、撰写心得短文或日志札记。  

  • 最后则是摘要/总结 (Summary) ,此阶段有着承先启后的功用,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整合学习要点、以及预告下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用讲授的方式做内容复习,或是透过回馈意见进行。此外,适当表扬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成果也是常见的课程总结方式。  

了解 BOPPPS 模块后,教师便可依这六阶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或者评估并修正曾讲授过的课程。也可以透过微型教学的反复练习,使教学技能更加精进。